乌托邦的守园人

俗人一个。
劳君枉驾,可谓跫然足音矣。

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有感

(看采访有感)

  艺术是不是从来都是巧言令色的?进一步来说,文字是不是具有欺骗性。欣赏文学是不是应该把作者本人与之区别开?中国自古都说文如其人;很多好的诗句,是源自于作者的有感而发,那势必是作者真实的情感。

    读者(或者是热爱文学的人)大多会不自觉的去美化作者。少有理智的人会真正把作者人品和文章区别开来,除非有先入为主的印象,不断告诉自己这个作者虽然有文采,但是个斯文败类。

   为什么一个具有如此才情的作者会做出禽兽一般的行径(或是不负责,或是欺骗,或是人品恶臭)。文章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,优美词句当是作者由心底蔓延开来的一种情感,从而化成句子,文章。不可否认,即使一个品质败坏的作者心中也是有对美的感悟。心中也是有过短暂的真实情感的片刻驻足。这些真情实感来源于他(她)当时心境,是对于当下美好的追求,欣赏的感情以及能力。所以,说他(她)的文章词藻华丽,句子优美,只是源自于他的审美情趣。那么,文章中有他的真是情感吗?我觉得应该是有的。作者往往表达情感采取很多修饰,技巧等,而我们都知道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这些隐匿在文字中的真实情感,往往容易被读者忽略,而大多数读者读文章都有一种极大的代入感。读文章更大的是在文章中找共鸣。单纯去文学角度欣赏文章的人少之又少,一般都带有主观情绪,从某些带有评论功能的读书软件的评论里就可以看出来。评论区中不乏言辞激烈的人,每个人对同一句话,同一个情节都有自己的看法。更甚至有些太投入的人会从自己角度攻击其他评论者观点。每人都觉得自己才是理解最透彻的人。这种现象实在常见。所以,那些衣冠禽兽早早就把自己阴暗的想法融入文章,是我们没有看到美好背后的腐朽。 是我骗了我。

  语言,是具有欺骗性的。每个人口中的自己都是修饰过的,不管说自己是好是坏。讲给别人自己的故事,大多都有重塑的过程,不要轻易相信故事中,回忆里的人。

2019.4.6
 
 

评论
热度 ( 9 )

© 乌托邦的守园人 | Powered by LOFTER